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上财北郊高中: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读后感

时间:2017/11/22 13:53:45

来源:上财北郊高中    作者:董韵    选稿:陈乐

读完《优秀是教出来的 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不禁掩卷长叹,这个创造奇迹的男人抓住了教育最根本的东西——育人,他成功了。然而这样的成功,能否复制到我们这个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能否在这个重文凭的功利社会得到认可?

 

细节是体现一个人真正素养的最佳途径。关注孩子在细节方面的表现,甚至严格地要求孩子注重待人接物时的细节,其实是教导孩子为人处事最基本的原则,完善他的人格。在克拉克老师所关注的55个细节中,直接和学习有关的只有四个:回答问题要完整、完成作业不拖延、自觉学习守纪律、遇到难题找老师。而其他细节主要都是与公德礼仪、品格修养等方面有关。例如“眼神沟通”、“打喷嚏时捂嘴”、“乘坐公车不吵闹”、“看电视时别说话”、“(接受服务、旅行结束)要感谢”、“彬彬有礼”、“(会说)对不起”等,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用我们中国人的讲法是很“小儿科”。如果哪个老师在他的教育过程中首先注重的是这些方面,甚至要进行一定的惩罚,恐怕家长会觉得“大惊小怪”、“主次不分”。再如“全神贯注”、“善意”、“热情”、“主动帮忙”、“冷静”、“坚持信念”、“诚实”等等,则是一个人应有的品格,虽然我们都认同这些品格才是衡量一个人的最佳标准,才是一个人将来能否成功的坚实基础,但实际上,比起那些直观而清晰的分数,那些决定一本、二本的分数线,哪个更牵动父母、老师的心?

 

今天我们依然宣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但什么是人才?只有先成“人”,然后才能成“才”。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用多少时间,多少手段去培养、关注一个孩子是不是成“人”了,有一个社会人应有的公德心,人际交往的基本素养,以及生活必须的品格?我们又用多少时间与手段不断强化学科知识与能力?究竟有多少学生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做人的道理,还是仅仅以成堆的考卷记录了他们应有的成长过程?教育部门对于抓教学质量总有用之不尽的方法,今天搞比赛,明天有专家,目的无非一个:老师的专业能力提高了,就能培养出高材生,就算尽了教师的责任。

 

我不知道克拉克老师是怎么评上“最佳教师奖”的,如果是在中国,我不知道这样一个老师:因为学生没有说谢谢就拿走学生东西,因为学生发了牢骚就作业加倍,还让学生互相批改考卷,甚至让学生花费大量精力搞广告创意,并为之打工挣钱……会不会有评奖的资格。社会要求学生德才兼备,却不给学校、教师管理和发挥的空间。连惩罚手段都必须由政府写入文件,这样的教育现状,教师如何“育人”?

 

其实,克拉克老师所提的这些细节,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大多是由家庭来完成的——我相信传统的美国家庭也注重这些方面。学校教育并非万能,如何让孩子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无用的“才”,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否则,教师拼命要孩子做到这些细节,却根本不被父母、社会重视,到头来,反倒是老师落个“虚伪”“做作”的骂名。

 

我相信我们国家有许多像克拉克老师一样优秀的教师,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创造着并不被大家关注的“奇迹”,希望这些“奇迹”总有被社会重视的一天,然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一起为创造教育奇迹而努力!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