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胡建民: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探路

时间:2017/7/27 11:03:41

来源:东方网教育中心    作者:夏荔    选稿:陈乐

WDCM上传图片

从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到杨浦区少科站工作的那一天起,胡建民至今三十余载依然坚守在青少年科技教育岗位第一线。三十多年来,他收获的荣誉不胜枚举:上海市劳动模范、中国青少年教育突出贡献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贡献奖…… 

尽管作为区少科站的站长已在青少年科教管理岗位上多年,胡建民至今仍坚持对各校学生进行综合创意培选题指导和环境生态科普活动项目设计,他认为行政工作再忙也代替不了直接加入科普实践和教研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才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科技教育需要什么。” 

“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学管理与校内教育有很大不同,关键是定位要准。”胡建民认为。从去年开始,区少科站与学校和社区联手,将活动基地设在学校和社区,效果立即显现。目前,该活动在多个学校及街道设点,不仅丰富了学校和社区科普活动,还提高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活动普及率,孩子参加活动的热情被再次激发出来,打造出了孩子乐于参与、乐于探索的项目。在此基础上,胡建民不断研究改进学生可自主的探究动手实践的方式方法,形成系列化实践性的兴趣作业,定位取名为“青少年机械能探究系列实践活动”,2012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十佳科技实践活动”。 

区少科站在促进校外科技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胡建民提出,少科站作为校外教育机构,教师教学管理应注重授课教案、活动方案、教学案例“三案并举”。 “三案并举”的校外教师教学业务评价管理模式,让教师全方位承担起科技项目“教研员”的角色。 

 

WDCM上传图片

在高中与高校教育的相互衔接方面,胡建民探索了一套创新后备人才培育的新模式。根据杨浦区高校众多的区域优势,区少科站连续三年开展了高中生进入院士团队和高校团队的“双进入”探究实践活动。 

1999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考察时,胡建民发现美国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造能力要比中国学生强,一个关于创新后备人才培育模式的想法在他心中萌发。2010年,杨浦区积极推进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胡建民将美国学生进入高校开展科技探究活动的方法运用到了杨浦区,一改学生带着课题请专家辅导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高中学段有完整一学期的时间在高校内学习、体验科研活动。 

“双进入”活动在第一年参与选拔的学生就有近百人,最终有28位学生被“双向选择”进入了高校,体验了科研经历。在活动中,区少科站还首次实践了区少科站教师作为高中“带班班主任”和高校“辅导员”的双重角色,使少科站在原有的培训、指导、活动三大传统功能中,又加上了“联系高校”这第四大功能。

如今“双进入”探究活动还以“构建区域高中与高校相衔接的创新后备人才培育模式”作为研究项目立项,被列为了上海市教育科研的规划课题。

然而,在胡建民看来,要做的还有很多。“如何根据我国现有教育体制的实际,探索创新机制,长期有效组织开展了杨浦的高中生进高校体验‘搞科研’的活动;如何总结今后学生与高校专家建立长期的科研探究方面的‘师徒’机制等问题,有待我和我们团队继续探索和实践。”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